大庆市书法家协会2018春季书法篆刻培训班,将于本月21日正式开班了,开设本次培训班市书协领导在顶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下仍积极为大庆书法事业谋发展,找出路,为大庆的书法队伍打基础,育新人。本次培训特聘请了全国知名书法家作为本次培训班导师。在开班前本栏目推出导师推介系列报道。
清 平:本名于德昌,字若雨,别署布衣清平,斋号梦余室、遥心居。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
大庆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部主任。
书法篆刻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
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
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
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优秀奖);
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书法作品大展;
中国石油首届书法“墨缘奖”(三等奖);
黑龙江省首届书法小品展(金奖);
黑龙江省第十届“群星奖”比赛**奖(银奖);
黑龙江省首届、二届、三届书法精品展;
黑龙江省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届篆刻作品展等。
方寸寄我好古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印人布衣清平老师,在欣赏他篆刻近作时,一方古意盎然的小印吸引了我,细看许久,心里蓦然升起更深地了解篆刻、了解清平老师的愿望。
这方小印的印文是“与子同袍”,此四字出于《诗经•秦风•无衣》,全诗内容激昂慷慨,表达战士在战争来临之际与战友互相鼓励,同仇敌忾,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而此印的面貌却是一派平和宁静、敦厚朴实的风格,这是怎么回事呢?篆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不是应该“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去华绪学馆拜访了清平老师。
清平老师一身棉麻的汉服,简洁朴素,一如他室内的布置。古旧的书柜,满墙的书画作品,几张古琴,两支竹箫。这一切都给我们一种错觉——我们穿越回了唐宋吧?
直到清平老师请我们坐下喝茶,我们才回过*来。于是,聊天就从那个疑问开始了。清平老师说,《诗经•秦风•无衣》的本来风格是激昂慷慨的战斗诗篇,但这句“与子同袍”在后来历代文人的使用中有时被引申为兄弟手足之情的喻意了。当汉服复兴初始,许多人用“与子同袍”作宣传语,大家觉得很合适。有人提议汉服复兴者之间以“同袍”相称,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这方“与子同袍”就是今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汉服复兴日)后不久创作的。汉服消亡三百余年,其中固然饱浸汉族先民的血与泪,而如今的汉服复兴运动却是理性而温和的。加之汉服文化端朴深厚,用汉印风格创作再合适不过了。
清平老师说,一般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擅长的刻印风格是工稳细致的圆朱文印。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兼擅其他风格的印风。作为从石峰印社成长起来的篆刻家,他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从古玺、汉印、封泥、玉印、元朱文及明清各个篆刻流派,传统功底深厚,曾有一段时期代师授课,指导石峰印社成员的篆刻学习。后来更是潜心汉印近两年,深得烂铜印精髓,创作出一批无论从外在面貌到内在风*都与汉印颇为相似的作品。如今在他亲手创建的秋声印社里,他依然在以汉代烂铜印作为自己的主要风格取向。这方“与子同袍”印,就是一方烂铜印风格的作品。所谓烂铜印,就是汉代的铜质印章经过几千年的风化锈蚀而形成的既有虚实变化又古朴自然的风格。此印印文采用摹印篆,“与”和“袍”笔画多,刻成白文,“子”和“同”笔画少,刻成朱文,对角排列,以求平稳妥帖,正符合“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之法。但过于平稳也容易流于呆板,于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全印右侧以“锈粘”法,白文变细朱文加粗以增其红色;左侧两字则以“蚀残”法,白文加粗朱文减细以增其虚白。于是全印得到虚实对比的**,而“子”字右下自然的**,恰恰起到实中有虚,阴阳调合的妙处,且又能过渡自然,可谓“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时的平正与初始的平正是不同的,全印多有巧思而又自然天成,颇堪玩味。清平老师说他的许多朋友与学生都喜欢这方印,有人说把此印放在汉印中是挑不出来的,有人说已经“看醉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清平老师说着这些,我们也像是醉了。我更加体会到篆刻艺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含意。而清平老师不逐名利,不尚交游,寓居小室,穿汉服,弹古琴,教书画,讲诗文,按古代读书人的生活方式过自己喜欢的日子,让我们更加相信,他就是从宋代穿越过来的一个真正的文人。正如他的签名上写的:词人。琴人。印人。以及汉人。